南京:六朝古都的華美嬗變(組圖)
三峽晚報訊 B04、B05
南京明城墻博物館。
第一印象
古都金陵,2500多年建城史,孕育燦爛文化,鑄就歷史名城。
現代南京,充滿經濟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環境優良。
古老與現代,在這裡交融。
玄武湖邊的古城墻藤葛拂拂,雞鳴寺的鐘聲依稀能聞,秦淮河的流水碧水長清,夫子廟的店鋪繁密,中山陵的梧桐林蔭道,永遠那樣令人心醉……
人和山、水、城、林,在這裡和諧共生。
六朝古都的凝重厚實和現代城市的輕快盈動,讓這座“博愛之都”熠熠生輝。
漫步街頭,連呼吸都是涼爽的
分料機
7月最大的一場雨,讓南京街頭的林蔭道更加鬱鬱蔥蔥。
初到南京,滿眼皆綠。從中山路、中山東路一直到陵園路,這條綠色的長廊一直延續到紫金山內。寬闊的枝葉,遮蔽著車輛和行人。北京西路的銀杏、北京東路的水杉跟雪松,不僅樹形漂亮,看上去也頗有些年頭瞭。走在這裡的小路上,仿佛連呼吸都是涼爽的。
“你們來得不巧,趕上今年最大一場雨。如果小雨,我們出門不用打傘的。天晴時,在馬路上走,曬不到太陽的喲。” 出租車司機郭養軍不無驕傲地告訴記者,林蔭大道,是南京人的自豪,更是南京城的名片。
對於許多老南京來說,無論到瞭哪裡,那些法桐、雪松留下的清涼記憶,就是永遠不會忘卻的南京印象。
南京市區的法國梧桐,最早一批是為迎孫中山之靈而種,演變到後來,市區往中山陵沿路的梧桐,已具“護靈”特殊意義。近一百年來,法國梧桐逐漸占據瞭南京,成為這個城市的一個象征。一到夏天,枝葉交叉,梧桐組成壯觀的綠色涵道。
如果有人膽敢要砍一棵樹,南京人可不答應。今年3月,由微博發起“拯救南京梧桐樹”活動,媒體隨後跟蹤報道,將南京因修建地鐵移植梧桐樹事件推到瞭輿論的風口浪尖。不少南京市民走上街頭,為樹木系上瞭綠絲帶,表達自己的不舍和反對。南京市政府正面回應,表示願意公開征集民意,進一步優化建設方案。
梧桐樹保住瞭。它已然成為南京人心頭的一個記憶。
也曾有失之交臂的反思
2009年1月20日,南京榮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整個南京城沸騰瞭。
然而,這一切,來之不易,它凝結著南京市上上下下為創建付出的不懈努力。
攪拌機比較
2005年,南京與首批10個“全國文明城市”失之交臂,這一結果在南京市引起瞭強烈震蕩和深刻反思。
“細節沒‘摳’好。”南京市委宣傳部部長葉皓回憶道,當時南京市把重點放在瞭找主觀薄弱環節上:如建築工程工地環境不理想,出租車拒載、宰客等現象仍時有發生,小街巷衛生臟亂差和占道攤點沒有完全杜絕;少數市民存在不文明現象等等。而這些,正是南京下一步文明創建工作中的突破口和著力點。
面對差距,南京人將壓力變為動力。集中力量開展瞭七大專項整治行動,有效地整頓瞭交通秩序,改善瞭老舊小區、背街小巷的環境,加強瞭公共場所衛生管理和消防設施建設,規范瞭網吧、遊戲廳的經營。
“出行方便瞭、小區漂亮瞭、闖紅燈的少瞭、農貿市場幹凈瞭……”傢住南京市鳳凰街82號小區董浩師傅告訴記者,市民從日常生活中真切地感受著文明創建帶來的生動變化。
另外,南京市圍繞公共場所道德建設、公共設施維護、人際互助等,開展瞭“彬彬有禮南京人”市民文明禮儀學習實踐活動;廣泛動員社會成員作為志願者參與“交通文明我先行、志願奉獻一小時”、“有序候車、文明讓座”等活動,1000餘名“文明監督員”自願報名、培訓上崗,活躍在大街小巷、社區商場。
據介紹,交通協勤志願活動直接參與人數在10萬人次以上。南京市還確定每月的11日為排隊宣傳日,22日為讓座宣傳日,每月最後一個周末為市民清潔日,圍繞這些主題設計系列宣傳實踐活動,吸引市民的廣泛參與,在參與中進一步提升瞭市民的公共文明素質。
創建隻有起點、沒有終點,創建永無止境。南京市各部門實實在在的文明創建做法讓市民知道,創建文明城市本身並非為拿一塊牌子、得一個榮譽,而是要讓市民的生活質量得到提高。談起創文明,文明辦綜合處處長吳偉感觸良多,他說:“保持常態,既是創建工作本身的一種回歸,也體現我們創建文明城市的含金量。創建文明城市不能隻靠短期突擊,不能滿足於問題的暫時解決,要通過長效管理取得質的突破。”
改造背街小巷發掘街巷文化
饅頭成型機
說到背街小巷,人們立刻會想到狹窄坑窪的路面、昏暗的路燈、斑駁的墻面,腳都不願踏進去。
而在南京就不同瞭。“到碑亭巷讀《葬花辭》,到沈舉人巷看沈舉人,到車站東巷看 ‘小火車’……”當地人像背順口溜一樣脫口而出,推薦你去看看。
為什麼?“有文化,有歷史,生活在這裡很舒適。”出乎記者意外的是,久居古街老巷的老人和時尚達人的答案驚人地一致。
碑亭巷是為紀念清代功臣豫親王多鐸而取名的一條小街巷,不到300米長。曾經的碑亭巷沒有下水管道,晴天居民也要穿著膠鞋出門。60多歲的沈鴻志告訴記者,“一般雨下20分鐘,傢中就開始積水,下得大時積水可達1米深,連床都能漂起來。”但是,去年整治出新後,這裡完全變瞭模樣。記者看到,修葺一新的碑亭巷有一道白墻黛瓦的文化墻上鑲瞭13塊碑,其中最大的一塊刻著林黛玉的《葬花辭》。碑亭巷與東邊的江寧織造府博物館相映襯,濃濃的明清文化呼之欲出。
也因為如此,碑亭巷成瞭南京市玄武區第一條“景觀宜居街巷”。附近居民周先生說:“出新以後,這條巷子又整齊漂亮,又有文化氣息。”
“青磚小瓦馬頭墻,六經六藝刻上墻”,講的就是出新後的宣武區成賢街。作為昔日國子監、今日東南大學所在地,成賢街一直承載瞭濃厚的文化氣息。據南京市玄武區住建局局長劉寧旗介紹,在出新這條道路時就利用瞭這個獨特的優勢,把成賢街打造成瞭一個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特色街區。
金陵南路,聽到這個名字有些陌生,但要說到夫子廟,很多人就知道瞭。“原來的這裡道路不平、溝不通、燈不亮,還有不少商鋪是危舊房,影響著夫子廟地區的整體形象。”南京市市政綜合養護管理處黨總支書記包慶輝介紹,改造時施工人員則將瀝青路面改造成青石板路,路燈則采用古代燈籠的原形,擺放在每個商鋪門前的木制鏤空雕花架上,與門頭上古色古香的木制橫匾相呼應。
此外,還增加瞭休閑設施,街區環境也做瞭配套整改,如增設造型古樸的垃圾桶等,增添瞭“老味”。
“作為六朝古都的南京,不少小巷子都承載著城市的歷史。背街小巷整治不僅是單純的就路修路,而是修舊如舊,充分體現各條小巷的特色。”包慶輝如是說。
創建經過
創建秘笈兩城對比圖
本文來源:荊楚網-三峽晚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 Feb 11 Sun 2018 23:51
食品機械台中 請問有推薦哪家的自動切蛋糕機嗎?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