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聖誕節在中國為啥這麼火



去年平安夜上海靜安寺廣場被聖誕燈飾裝點成一個童話世界。(圖片摘自網絡)

聖誕節在中國為啥這麼火

這些天,你漫步上海鬧市街頭,隨處可見大小商廈內外裝飾一新的高大漂亮的聖誕樹、笑容可掬的聖誕老人和多彩時尚的聖誕禮品,無不讓人強烈地感受到聖誕節到來的歡樂氣氛。

聖誕節 這個“洋節”,在中國各大城市的悄然興起並日趨流行,已是不爭事實。每年聖誕節前夕的平安夜,上海各大商業街和商業區的商店餐館燈火璀璨,街上行人摩肩接踵,青年人穿著時髦,結伴成夥,走上街頭歡慶聖誕節。這在當下中國的各大中城市莫不如此,熱鬧盛景遠遠超過瞭春節,聖誕節這個“洋節”已經成為瞭不少市民尤其是青年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自動填充機要節日瞭。對此,社會各方褒貶不一,前些年甚至出現瞭來自北大清華等名校10位博士聯名呼籲抵制聖誕節的事情。以他們為代表的一種觀點認為聖誕節這樣的西方文化,已經在慢慢地影響著我們的文化瞭,並且對我們的傳統文化提出瞭挑戰。其實,此種擔心大可不必。

聖誕節等“洋節”是隨著明清之際的“西學東漸”來到中國的。上海從晚清開埠後,逐漸成為一個全方位開放的城市,西風西俗迅速地為那些喜新好異的上海人所接受。有學者認為,晚清西俗傳入中國有四條渠道:洋貨帶入、傳教灌輸、租界展示、出洋考察與大眾傳播。及至20世紀20 30年代,由於全方位的開放,歐風西俗毫無遮擋地全面飄打入滬,在生活方式、民俗風習等方面也無不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如在節俗方面,老上海歲時節令無不有俗,如四月有蘭花會,六月六城隍東西有曬袍會,七月二十日俗傳為棉花生日,八月十八日為觀潮日,菊花會在九月中旬,十月朔日為開爐煮餅節。然而歐風吹來後,這些原先作為生活中重要內容的古樸醇厚的傳統民俗竟被吹得煙消雲散。春節、清明、中秋、重陽等節仍是上海人的主要傳統節日,但其他節俗已日漸淡化。在一些前衛人士中,甚至連春節等傳統節日也不過瞭。每逢聖誕、復活節之夜,總有一些華人與洋人一起在燭光搖曳的酒廳中舉杯相慶。據史料,1931年12月24日晚,當時號稱“中國火柴大王”的劉鴻生就在上海一傢外國餐館中設宴,邀集親朋好友歡慶聖誕節。


牛津大學的社會人類學傢馬雷特有個觀點,民俗是人們對不斷變化時空下的生活方式的一種選擇,不同的時空中就會有不同的民俗,這裡一個核心就是“變”。節俗亦如此。在西方,聖誕節也有一個從宗教走向民間的過程。聖誕節是全世界基督教紀念耶穌誕辰的宗教傳統節日。在每年12月25日舉行。這個節日最早在羅馬城內舉行。以後,隨著基督教的傳播而傳到世界各地,傳播到民間。在西方國傢,每逢聖誕節,全傢團聚,沒有子女的老人往往到親友傢裡聚會,基督教徒到教堂作彌撒。同時,聖誕前夕又舉行各種傳統慶祝活動,許多傢庭用衫、柏之類具有塔形的常綠樹裝飾客廳,樹上掛著各種花彩和蠟燭,樹下陳列著密封的禮品。人們還互贈聖誕卡,制作聖誕蛋糕,在蛋糕周圍插上特制的聖誕蠟燭。節日當天,有人還扮演聖誕老人分送禮品。所以,聖誕節不僅是宗教節日,而且也成為民間的重大節日。

今天,聖誕節走向當今中國民間,其實也是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現在的全球化現象,是全球化的一種表達方式。當今的中國對外開放程度越來越高,大量的歐美跨國公司進入中國,為數眾多的西方人到中國旅遊和工作,同時為數眾多的中國人到西方留學和就業,西方的很多傳統習慣也被更為廣泛的帶入。聖誕節在中國日漸盛行,經濟也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在中國這樣一個沒有基督教傳統的國傢,聖誕節這麼風靡,西方的經濟、文化的影響力起瞭微妙的作用。當然,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中國較快地融入世界。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過聖誕節,是國傢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象征。經濟越發達,居民收入越高,居民的物質基礎就越雄厚,對閑暇的追求也就越強,可以用來作為假期和節日的時間和財力也就越多。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都市居民尤其是青年人對聖誕節形成瞭特殊定位。有調查發現,聖誕節消費的主體是青年人,而且幾乎半數都有相當的經濟實力,其中突出的是外企白領青年。發達開放城市是聖誕節消費的集中區域,如在北京、上海、廣州這種發達開放的城市,現在也逐漸在向各中小城市蔓延。對於崇尚個性、追求時尚的青年人來說,洋節日更加能夠張揚一種自由的心情。對聖誕節為代表的洋節,中國的都市居民尤其是青年人已模糊瞭它原有的意義,把它變成瞭開心狂歡的聚會和盛宴瞭。如果從民俗學的角度上說,中國的傳統節日更強調團圓,因此對於很多青年人來說反倒顯得是一種負擔,而西方的節日大多帶有狂歡的色彩,聖誕節更像是為自己過的。而且,聖誕節娛樂消費的時間集中於平安夜,忙碌瞭一天的學生、白領都趁著這個機會好好放松一把。因為聖誕節也是第二個“情人節”,所以高校學子尤其是熱戀中的情侶熱衷於此。

當然,毋庸諱言,商傢和媒體對聖誕節推波助瀾的宣傳也起到瞭很大的作用。商傢和媒體的宣傳攻勢,引領瞭普通大眾對節日的幻想和渴望,從而產生出波瀾壯闊的聖誕節大軍。其中,西餐廳、酒吧、咖啡館和迪廳是借勢推銷的重點。據新華社報道,2002年聖誕平安夜,廣州市幾乎所有的西餐廳、酒吧、咖啡店都人滿為患。另據統計,上海70%的年輕人在平安夜選擇走出傢門,狂吃狂歡。情侶中則有88.3%去排場不大的西餐館享受一頓浪漫的西餐。聖誕節禮物的推銷是廣大百貨行業的重點。在聖誕節互贈禮品,很有人情味,對人際關系也是一種很好的促進,因此聖誕節禮物被青年人認為是不可或缺的。


節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中國有著幾千粉狀成型機年的悠久文明史,也有著悠久的節俗文化史。中國是世界上傳統節日最多的國傢。隨著時代發展,產生於農業時代的傳統節慶風俗已經並正在發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變化。至今保留的傳統節日,無不流動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精神和對根的呼喚。同時,通過政府法令,不斷強化瞭節慶民俗的法定性,保證瞭民俗文化的傳承。所以,根本不用擔心幾個“洋節”會沖垮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根基。

我們應該看到“洋節”的悄然興起和日趨流行,是一種西方節俗文化對中國節俗文化的補充和豐富。依我之見,聖誕節、情人節等“洋節”至少有三個可借鑒的長處。一是它的開放性。中國傳統的過節大多局限在傢庭和部分親友之間,缺乏與社會更大層面的交流。而“洋節”恰恰體現瞭一種超出傢庭范圍的開放性交流,容易被今天的城市青年接受。二是它的多樣性。中國傳統節日特點是吃和休閑(主要是走親戚),這種習俗,約束瞭許多人的行為,限制瞭人的自由,嚴重不適應如今城市生活。而“洋節”相對而言豐富多彩,更多表現為多樣性的集體活動。三是它的商業性。這是“洋節”的顯著特點,商傢的推波助瀾。強烈地刺激瞭市民參與的欲望。有人反對傳統節日的商業化,但恰恰是商業化的激素對保留和培育節俗文化發揮瞭至關重要的作用。


考察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基本上可以認定,各大文明之間交光互影的信息、能量與資源的交流與共享,乃是它們得以存續和演進的重要外因之一。於今天來說,對“西節東漸”的不同態度,都不要去互相指責,要抱有一種寬容的開放心理,要允許有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去觀察。在奧運會和世博會走向中國的大背景下,中國要有通過開放性的各種文化和平交流,最終達到會通以求超勝的寬闊胸懷和遠見卓識。不可否認,現在不少青年對聖誕節的投入還是盲從的,但隨著我國對外日趨開放,交流日趨增強,聖誕節一類“洋節”會逐漸成為中國節俗文化的一種補充和活力,人們將更理智地接受它。

圖為北京王府井歡慶聖誕節的場景

圖為重慶市民歡度聖誕節的場景

超音波蛋糕切割機


各大酒店內外洋溢著濃厚的聖誕節節日氣氛

原文地址:http://blog.gmw.cn/blog-268506-392903.html



本文來源:光明網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gh715qc58 的頭像
    ggh715qc58

    小春的預購清單

    ggh715qc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